第十三章 谋废立

  废唐阳景不是问题,废了唐阳景以后,立谁继承大统,才是取得李太后支持的关键。   
  西内的千秋殿,是李太后的居所,汉白玉的三层石砌上,斗拱飞檐,贴金绘彩。阳光从镂刻着祥云瑞兽的窗扉上透进去,照在殿中坐姿各异的人的脸上,显得每个人的表情明晦不定。 
  
  李太后靠在大迎枕上,双目似睁似闭。在她下面的四张坐席上,正襟危坐着被朝野当面称为“六贵”,背后却被称为“六恶”的宦官中的四人,这四人正等着她开口。   
  四名大宦官,分别是右神策军中尉旬邑侯胡良成,内枢密使澄侯孙建仁,五坊小儿监察使宜侯谭清刚,内侍省知事昌侯宋平。   
  左右神策中尉手握本朝兵权,是宦官专权的坚强后盾;内枢密使则参与机要,出纳君命,充当君王的喉舌;五坊小儿监察使兼领少府财赋,搜罗天下珍品以供皇室之用;内侍省知事掌管天子后妃起居饮食,负责内侍宫人的升迁调遣及惩处。这四者相辅相成,把持朝政,共同参与中枢决策,排挤外朝重臣,争夺朝野相权,进而废立储君天子。 
  
  唐阳景登基四年,使尽手段拉拢左神策军中尉何宽住,设计斥退另一名内枢密使鱼成濂,试图利用朝堂上的世家门阀与宦官对抗,进而直接掌握朝政大权。可他也不想想,他能想出此计,难道宦官权臣就看不出他的用意? 
  
  在这乱世之中,宦官集团和权臣世家争权夺利,水火不容。但有一点他们能达成共识——御座上的天子昏庸与否无所谓,骄奢淫逸无所谓,甚至于残暴不仁也无所谓,但只有一点,他不能有太大的野心,妄图掌握九五至尊的权力。 
  
  唐阳景想夺回天子的权力,就触犯了宦官和朝臣的共同利益,他们当然就有了废帝重立的心思。   
  眼前四位宦官,正是前来试探李太后对废立天子的态度。   
  唐阳景设计图谋东应,意指太后,无论是出于自保,还是为了华朝的将来,李太后都容不得唐阳景再据天子之位。她连日联络武皇帝部下的老臣旧属,正是为此打算。四阉欲废天子,于她而言,却是正中下怀。虽然四阉的想法于她大有益处,但她行事谨慎小心,却不急着表态。她双眼半闭,手指轻数掌中佛珠,良久才慢慢地说:“吾不过西内一老朽妇人,如何能知天子废立这样的大事?四位卿家百忙之中,还记得来看望老妇,吾心甚慰。其余之事,暂且旁置罢。” 
  
  四阉里,胡良成因为习武出身而被封侯,他身材高大健壮,相貌颇为威武,若非面上无须,旁人半点也看不出他是阉人;站在他身边的澄侯孙建仁,身高只到他的肩膀,长相白净斯文,竟有几分书生气;二人身后的谭清刚和宋平,前者和善温柔,后者稳重可亲。 
  
  华朝任命官员以身、言、书、判为标准,其中身指的就是人的长相气质。容貌差的人往往在加官晋爵方面会大受阻碍。至于在天子跟前侍候的宫人内侍,更是个个容貌上佳。仅从外表看来,这横行朝野十几年的四人都有一流的品貌,初见者半点也想象不到他们竟是臭名昭著的四大阉人。 
  
  他们连日来多次前往西内,大献奇珍异宝,为的是讨李太后欢喜,言语间又极力谴责唐阳景逼迫东应的不仁之举,揭发唐阳景直指西内的野心,他们这么做就是想取得李太后的支持。连续多日的游说后,他们以为此时表明心意,李太后必会支持他们废黜唐阳景,见她居然毫不在意,都觉得有些意外。 
  
  胡良成的脾气在四人中最是急躁,他见事不妙,便有些发急,“娘娘,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东内对您和两位殿下不存好意,这刀都驾到您脖子上了,您若不出手,恐怕就晚了。” 
  
  李太后一颗一颗地拨动着佛珠,微笑道:“天子虽与吾来往得少,但问疾请安之礼却从未怠慢过,又怎会做出大逆不道之事?众卿家虽是一片好意,只怕是误信了谣言。”   
  宦官主持的废立之事,争的就是瞬间时机,在风声没有走漏之前一击得手,便能消除后患。四阉之所以没有自行其是,是因为在唐阳景之前的六年里,他们已经接连暗中害死三任天子,朝野上下很是不满,如果再没有名目地将唐阳景害死,强行另立天子,恐怕他们会危及自身。 
  
  宦官势大,是因为他们能假以天子的权威。他们固然可以策定储君,废立天子,但一废一立的间隙,也能因为天子的交替而失势。连害三帝而没有祸及自身,这已是皇权余威护佑他们。如果没有地位尊崇的皇室中人支持,他们废除唐阳景的危险会太大。 
  
  鉴于此,李太后的态度十分重要,哪怕她不出一分力,只要她肯向朝野上下表态,恼怒唐阳景不孝,有失君道,那么他们废黜天子就不必承担太多的责任。         
 
  胡良成因为李太后的拒绝而心中焦躁,孙建仁却听出李太后的言外之意:口中虽然不肯说唐阳景半点不是,但提起唐阳景态度却极其冷淡。倘若李太后当真对唐阳景毫无芥蒂,这几日里他们数落唐阳景的失道之处,为何她不严词斥责?假如李太后真的不想废黜唐阳景,她又怎么会对他们如此和颜悦色? 
  
  一念至此,孙建仁心里便打定了主意,咳了一声,细声道:“娘娘,您仁慈宽厚,感化天下,当今皇上自不会对您不敬,却是旬邑侯言辞失当了。”   
  他突然转变口风,谭清刚等人顿时都对他侧目而视,只是不便在李太后面前和他起争执,这才忍了下来。孙建仁知道胡良成脾气暴躁,恐胡良成因为自己这一打岔而大怒失态,于是赶紧缓了缓口气,又接着道:“不过今上膝下唯有鸣朝皇子一子,偏偏鸣朝皇子手足皆有残疾,今后恐怕难当大任。眼见今上年近四旬,仍未立储。而今东宫空缺,皇统久悬而不决,实非国家之福。” 
  
  他的话说到此处,胡良成才恍然大悟,对李太后来说,废黜唐阳景并没什么好处。唐阳景这样最初一无所有的没落皇孙,只当了四年天子,竟然都敢来谋算西内,要是废了他,再立的天子如果又是一个不安分的,那对李太后就更没什么好处了。 
  
  废唐阳景不是问题,废了唐阳景以后,立谁继承大统,才是取得李太后支持的关键。   
  果然,孙建仁的话一出,李太后那漠不关心的态度便稍微一敛,颔首道:“东宫空缺,确实可虑。”   
  孙建仁见她果然被这话打动,不禁与胡良成等人对视一眼,一时他们又颇感踌躇,立太子是假,商讨废了唐阳景后支持谁登基才是真。新主他们四人早已暗中达成了协议,刚才也在李太后面前极力盛赞其仁德,她当时连连道好,关键时刻却又另生枝节,明显是向他们传达一个信息:她对这个人选,并不满意。 
  
  四阉所提的人,自然是个能维护宦官集团利益的傀儡天子。若要顺应太后的意愿,却要另换人选,这牵涉到利益的分割,他们一时难以决定。   
  四人暗里恼怒,面上却只能赔笑,随声附和着她,“正是。娘娘贵为国母,理当主持建储之事,却不知娘娘意下如何?”   
  李太后沉吟片刻,笑了笑,却道:“吾已是老朽,这等大事岂能擅自决定?还需与诸位卿家仔细商议方好。”   
  四阉一听她果然愿意同谋,心中俱是大喜,当下谭清刚试探着问:“娘娘若是觉得博陵王孙不能入主东宫,那薛王世子如何?”   
  他一提薛王世子,另三阉都不禁对他怒目而视。薛王与他交好,立薛王世子于他自是大大有利,于其他人却是大大不妙。   
  谭清刚既然开了先例,宋平也就不客气,接着道:“昌王素有贤名……”   
  四阉对所提的太子人选都各有私心,这些人选只有一个共同之处:都只是不足十岁的幼童。   
  李太后听着他们的建议,拧眉不语,直到他们都闭了嘴,方问道:“四位卿家还有何建议?”   
  四阉见她都不同意,心里也惴惴不安。他们自然知道,要让李太后同意建储的人选,根本不必远寻,这个人就在这西内之中,就是那个自幼被她抱养的昭王东应!   
  东应上有李太后庇佑,中有长公主扶持,下有鸾卫保卫,且看他那日在芙蓉宴上的表现,就知他绝不是任由别人摆弄的无知幼儿。若让他继位,恐怕他们手里的权力很快就会被剥夺。 
  
  想到此节,四阉都不禁默然,好一会儿,孙建仁才强笑道:“老奴等人才识短浅,愿听娘娘慈训。”   
  李太后见他们都不愿拥立东应,微觉失望,但她一生最擅隐忍,虽然失望,却也不急躁,捋着手中的佛珠,笑道:“吾已是老朽,一向在西内潜心习道,何来许多教训与人?四位卿家不必多礼,且安置吧。” 
  
  她连称自己老朽,四阉暗里讥诮:你还老朽,你若老朽,怎么会收了我们那么多金珠宝货,却一点口风都不透?东西两宫,没有哪个人比你这老朽活得长,也没哪个比你精明。  
 
  他们虽心里暗恨,但面上却不敢对这位屹立于是非漩涡里数十年不倒的太后露出怨怼之意,见她道了安置,便只得起身告辞,“请娘娘安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小提示:按 回车[Enter]键 返回书目,按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键 进入下一页。



关于本站 SSLV(qq4228172)